生姜與幹姜均來源於姜科植物姜,不難理解,其新鮮根莖稱爲生姜,曬幹或烘幹後則爲幹姜。幹姜or生姜,功效有所不同。
生姜
生姜不僅是常用的調味品,而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。中醫認爲,生姜性溫味辛,有發表、散寒、止嘔、解毒的功效。
生姜自古就被視爲養生保健治病的良藥。將生姜搗爛攤於紗布上,貼敷於雙側膝眼、大椎等穴位上,可治療瘧疾;將生姜45克,紅糖30克共搗爲糊狀,每日3次分服,可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;將生姜切片外敷陰囊,可治療急性睾丸炎。此外,生姜還可用於半夏、烏頭、鬧羊花、木薯、百部等中毒的急救,以及暈動病、妊娠嘔吐等症的治療。生姜既可煎湯或搗汁內服,又可外用,搗敷、擦患處或炒熱熨貼於患處。注意:陰虛內熱者忌服。
現代藥理研究表明,生姜有抗菌、抗癌,以及抗氧化、抗衰老作用,其有的“姜辣素”能有效治療因過食寒涼食物而引起的腹脹、腹痛、腹瀉、嘔吐等症。此外,生姜能增進食欲,促進消化液的分泌;生姜中的姜酚還有較強的利膽作用。
幹姜
幹姜又稱白姜、均姜,將生姜曬幹或烘幹即爲幹姜。幹姜性熱味辛,具有溫中散寒、回陽通脈的功效。《珍珠囊》記載:“幹姜其用有四:通心陽,一也;去髒腑沉寒痼冷,二也;發諸經之寒氣,三也;治感寒腹痛,四也。”
有名的“通脈四逆湯”就是幹姜與附子、甘草配伍而成,專治少陰病,症見裏寒外熱、手足厥逆、脈微欲絕、面色赤紅等;治頭目旋暈吐逆,可與炙甘草同研爲粗末,水煎熱服;治妊娠嘔吐不止,可與人參、半夏、生姜汁爲糊制丸服用。幹姜內服常用量爲1.5-4.5克,亦可研末外用治癰疽初起,具體方法是將幹姜炒黃,研爲細末,用老陳醋調成糊狀,敷於患處四周。注意:凡陰虛內熱、血熱妄行者忌服;孕婦慎服。
現代藥理研究表明,幹姜的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鎮靜、鎮痛、抗炎、止嘔及短暫升高血壓的作用;水提取物或揮發油能明顯延長血栓形成時間;醇提取物及其所含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顯著滅螺和抗血吸蟲作用。